从宏观经济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这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了重要部署。应准确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宏观经济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并针对经济运行底层逻辑变化,持续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着力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除了道通科技,储能行业和充电桩代表公司之一的盛弘股份也于近日披露了2024年半年报。公告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4.31亿元,同比增长29.84%;归母净利润1.81亿元,同比增长0.02%。
俗话说得好,有的人就得受点刺激才能进步。显然,蒋介石就是这样的人。
国家危难,蒋介石终于硬气了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失踪一名士兵,由此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说白了哪儿有什么士兵失踪,只不过是万恶的日本人为了挑起我军反抗从而打击欺压的借口。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城门紧闭,平汉铁路也暂时中断,这时候是共产党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在次日立刻通电呼吁保卫平津华北等地,实行全民族抗战。
此刻的南京也不安生,外交部长王宠惠对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提出书面抗议,协议上要求日军撤回原防。
没想到的是,日本政府非但不撤退,还反咬一口说是“中国政府排日侮日”,要求中国政府先道歉,还大言不惭地说卢沟桥事变是“地方事件”,日方和冀察地方就可解决,中国政府没必要过问。
此时的中国政府面临着艰难抉择,到底是再次低头求和,把卢沟桥事变作为地方事件处理?还是坚守原则,哪怕不惜代价以战争对抗战争?
让人没想到的是,蒋介石这次居然硬气起来了。
7月8日,蒋介石在庐山得知卢沟桥事变后,立刻召来宣传部长邵力子如实报道,一改往日的作风,周围的人纷纷感觉到这次老蒋是要动真格来抗日了。
果不其然,9日上午,蒋介石下令孙连仲部北上石家庄和保定,孙连仲部进入河北就是要公开不再遵守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他已经窝囊太久了,这次中国政府一定要采取行动了。
12日下午,河南,湖北,安徽,陕西等地的中国军队都接到了动员令,向以郑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和平汉铁路集结,山东境内的部队担任津浦铁路的防守,利用南昌的30架军用飞机火速北上。
一向骄纵的日本这下是彻底摸不着西了,原以为只要像往日一样强硬便可以让中国屈服,甚至早早就向他们的裕仁天皇夸下海口说一个月解决,没想到中国却来了个大拐弯,彻底拐傻了他们。
国民政府也邀请各界知名人士前往江西庐山召开谈话会,7月17日,老蒋代表中国政府发表了庐山谈话,郑重表示:
“若今日的北平变成昔日的沈阳,那今日的冀察亦会变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随之亦可变为北平,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关系到中国整个国家的问题,此事能否解决,现在就是最后关头了。”
随后蒋介石又宣示了中方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点立场:
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2、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的改变;
3、中央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换;
4、第29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
老蒋的一番谈话惊呆了在场的绝大数人,此刻的蒋介石心境澄明,不仅表达了民族的意志,还宣示了不再臣服于日方压力的决心,不卑不亢,和当年何梅协定那会儿的他简直是判若两人。
8月初,最高国防联席会议在南京召开,四川的刘湘,广西的白崇禧,云南的龙云都赶来南京参会,放下了昔日恩怨,共商抗战大计。
在国防联席会议上,蒋介石表示,现在的日本是铁了心的不会罢休,中国必须站起来迎战,刘湘表示,四川作为抗战的后方基地,愿意出兵百万为国效命。
会议最后以是否起立的形式表示是否抗战,参会者一致起立,此刻所有人摒弃前嫌,决心抗战。
中国共产党红军将领朱德,周恩来,叶剑英乘飞机从西安赶到南京,特意贡献了他们在战略战术上的心得。
全国动员,杂烩军团奔赴前线
8月13日,日军故意制造事端,率先在上海燃起战火,中国政府也立刻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蒋介石任陆海空军大元帅,何应钦和白崇禧分别出任正,副参谋总长。
上海战事爆发后,蒋介石急需红军前往华北增援,国共谈判很快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随后蒋介石同意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老总和彭老总担任正副总指挥,下辖是林彪率领的第115师,贺龙率领的第120师,刘伯承率领的第129师,三个师共约4.6万人。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根据抗战全面爆发的形势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会议上毛主席,周恩来和朱德讨论红军作战的战略和行动方针,与国民党的关系以及如何组织人民全面抗战等问题。
8月15日,全国总动员开始,在南京参加会议的地方领导赶回各自省组织动员军队奔赴华北和华东抗战前线。
前线地区主要分为五个战区:
第一战区是河北、河南;
第二战区是山西、察哈尔、绥远;
第三战区是上海、江苏、浙江;
第四战区是福建、广东;
第五战区是山东南部、江苏北部。
日本近卫内阁见中国展开反抗攻势,索性彻底放弃了什么“不扩大”方针,组建上海派遣军,任命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率领着第3师团和第11师团开往上海,把战争区彻底扩大到整个中国。
既然装不下去了,那就不宣而战!
云南地区率先开往抗日战线,随后是广西省等地,前线的司令官看到了穿着不同制服的军队,也看到了他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甚至有一位长官赞叹,将他们的武器放在一起就像在举办一场大型的世界武器博览会。
困难也随之而来,四个不统一也是即将面临的最大问题,分别是:
各地军饷不统一,训练不统一,新兵补充不统一,编制不统一。
要想让这样的杂烩军队在一场现代化战争中密切配合是绝对不可能的,既不现实,难度也太大。
尽管不利因素多如牛毛,但是中国的领袖还是决定抵抗,面对日本旷日持久的侵略,中国人民决心用铁血决一死战。
回到开头,相信很多人都会疑惑,一向闭口不言的蒋介石为何这次挺起腰板决心抗日了呢?
其实与刚刚提到的日本“不扩大”方针有极大的关系。
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军方提出了“不扩大”决定,听上去是要和气解决事情的模样,其实不然,所谓的不扩大是指将冲突控制在华北,而不是控制冲突的升级,日本想威胁中国,强威镇压掌握华北资源。
近卫文麿[mǒ]本来判断只要日本继续往日强硬姿态,中国就会乖乖听话,短期内也可解决,不会扩大成全面战争。
没想到却翻了船。
老蒋其实一开始还是追求和平解决的,但是日本的增兵之举显然是没把蒋介石的话当回事。
所以老蒋也开始强硬起来,既然日本想强硬的压迫蒋屈服,那蒋介石就更加强硬的逼退日本对华北的野心,互不退让。
后来日本大军压境,蒋介石直接判断“日人已大举侵华,一星期内必有大问题来寻”,全面武装抵抗是唯一选择,局部解决毫无可能。
后来在蒋介石的日记中人们发现了这么一段话:
“平津既陷,人民荼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抗倭作战。”
虽然总感觉蒋介石还是有点被逼无奈的意思股票如何操作杠杆,但是他的这次主动反击,愿意国共合作全面抗战,也算是进步不少了。
发布于:天津市